首页  |  产品百科  |  联系我们

    沉浸式互动投影大揭秘!原来它是这样的...

    浏览        2021-03-18

  • 内容详情


  • “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效果吗,太牛了!”

    “太震撼了!”

    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几人!想有谁就有谁,赞!”

        看到这些评价,你是不是早已按捺不住想一探究竟了呢?然而,这还只是去年初生代版本产品得到的“初评”,今年的进阶版更让人眼界大开,直呼“代入感太强”。

        而这被网友评价“酷炫到不行”“难以置信”“‘天涯若比邻’在这里实现了”,既有“空间穿越”,又实现“裸眼3D”的,并不是什么魔幻场景,而是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全新创意新闻产品——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。



        3月1日,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,这组精心打造的系列访谈,首篇在新华社客户端甫一上线就“炸开了锅”,全网综合传播量超过3亿,“大开眼界”“黑科技”“酷”是海量网友留言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词语。



        3月2日晚,不少电视观众发现“头条资讯”TV版也转载采用了系列视频,并作为当周主要推送。从主流媒体到电视应用,从科技发烧友到普通大众,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火出了圈。

        无论相隔多远,在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中,身处北京演播室的新华社记者,可以和代表委员实现“裸眼3D”般的面对面交流,而且是全实景、真跨屏。

        这样的场景究竟是怎么实现的?

        网友们在评论区问,到新华社客户端“问记者”栏目去问,甚至打电话到主创团队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去问。

        关键是技术。

        作为拍摄主场地的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,在2019年设计之初,就充分考虑了技术和应用场景。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,是演播室今年1月底交付使用后完成的第一件作品。


        

        先采集代表委员所在工作环境的实时信号,通过5G、CAVE(基于投影的虚拟现实)技术、MR(混合现实)技术、LED屏幕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等,将场景在演播室做等比例还原,在有限的真实空间中打造出无限宽广丰富的沉浸式环境,实现了两个真实空间的虚拟交错,视觉效果上达到与拍摄环境的较佳融合。数字科技的仿真度与创造性,为演播室增加了多元化空间的同时,也进一步拓展了场景想象力,主持人在固定点位行走其间,就好像是跨过了任意门,来到了代表委员工作的地方。

        再通过播放器、多声道扬声器、播控系统等,构建出超大视角、超高沉浸感的视听呈现系统,使观众能够同时获得多方位的视听信息,带来单一平面视频无法展示的强大沉浸感。



       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,对参与者的较大考验就是转变思维。

        平面拍摄不存在角度问题,摄像机架好,只要不出框,怎么挪动都是在同一画面上。但是三维立体不行,受技术条件限制,很多场景只有在特定角度才是端正的,稍微偏移一点,拍出来就是歪的斜的,就是所谓的“穿帮”。就像视频开场处,团队主创成员之一、主持人高熹穿过一扇扇打开的大门,拨动巨大的地球,准备开启“穿越”之旅。短短几步路,每一个点位都是精心设计、测量过的,以保证较佳的立体视觉效果。